行业研究 / RESEARCH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告别“萝卜章”!私募基金电子合同时代来临!
发布时间:2020-11-02

10月28日,为规范发展私募投资基金电子合同业务,保护基金投资者权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电子合同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999.png

这意味着,私募界迎来打击“萝卜章”、杜绝“阴阳合同”的利器——电子合同

 

为了降低合同被篡改的风险以及节约运营成本,中基协提出了发展电子合同业务的必要性。此外,中基协还提到,电子合同业务是金融科技在私募投资基金领域的落地场景,通过电子合同可以衔接各主体,并促进各主体间的市场化博弈和制衡;同时,电子合同业务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际落地基金行业的首选切入点,可以打通司法存证取证环节,解决行业因合同引发的法律纠纷和投诉。

 

其中,《办法》涉及总则、服务机构展业要求、业务规范、自律管理及附则5大方面的内容,明确了基金当事人及电子合同业务服务机构法律关系、各方权利义务,电子合同涵义、法律效力及基本业务范围,规范了电子合同业务服务机构系统评测与认证、运营技术、数据管理等,并规定了协会自律管理及过渡期安排等要求。

 

据了解,电子签约不仅能有力“打假”,还能把私募基金从以往反复寄送、多方轮流签字的繁琐程序中解放出来,从原来耗时7-10天缩减为使用电子签约后的40分钟左右。而且,签约数据高度高密且不可篡改,假如发生产品纠纷,还可以把当时各方立下的“证据”摆到台面上,谁也不能踢皮球、不能抵赖。

 

“对于电子合同的使用,其他行业是越来越广泛,但在私募基金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某PE基金合伙人表示,电子签约是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化的基础设施,可以保护包括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销售机构等在内的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萝卜章”、“阴阳合同”等潜在风险。

 

早在2018年,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首单电子签约私募基金产品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成功。不过,作为新兴事物,电子合同这两年还没有普及起来,中基协出台的《办法》无疑是“添了一把火”,为电子合同业务提供了规范化的准则。

 

私募界一直存在一个痛点,就是私募基金产品合同的保存问题。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44万家,管理备案的基金产品多达9.18万只,总规模高达15.12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产品数量背后有大量的纸质合同,而按照监管要求,基金合同要存储20年以上,且不说合同印刷、归档存储等综合成本高企,如何完好无损的保存也是个问题。

 

纸质合同管理最为困难的是回收管理环节,该环节要求对纸质合同的回收进行登记、鉴定、比对、排序、统计、入库和利用等处理,每一个步骤都是缺一不可,进而形成一套档案管理的体系,这些都需要大量人力成本。

 

电子合同从四个方面提升了合同签署过程的有效性:第一,电子签名后的文件不可修改,一旦被篡改,验证电子签章就会提示文件被修改;第二,电子合同均以碎片化方式存储并进行多地备份,传输环节加密处理;第三,合同仅经手必要签署方,防止客户及交易信息的泄露;第四,数字证书经电子签署后不可抵赖,具有法律效力。

 

更为重要的是,不仅是可加强规范性,电子合同将签约效率大大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基协出台的《办法》利好之下,代替纸质合同,电子签约将成为大趋势。


信息来源:母基金周刊

联系我们
  • 028-85328952
  • 中国·成都 交子大道177号环汇商业广场M3栋1705号
  • 在线咨询: 战略合作  |  基金  |  投资
项目推荐
关注文轩资本微信